富養?窮養?談節儉和金錢管理

最近很夯的 Avenger: Endgame 在流行,老老少少都搶著去看。大家閒聊中也會常常提到此電影的劇情和感想。

聽大兒子說,他們的一位老師在電影第一天上映時就搶先去看了,這週末還要去看,下禮拜也安排再去。看了又看,還組隊其它老師朋友家人一同去看。
連我們家不是很追流行的兒子也感受到了這股風氣。昨天去上鋼琴課時,十二歲的大兒子還特別跟老師要了此電影的音樂主題曲,想要回來練。
聽朋友說,上個週末他們全家光顧了一家全新的電影院,設備其豪華享受,一人一張軟皮沙發座位幾乎是單人床的寬度,還可以自行調椅背高度。電影院內更附設餐廳,可任點餐飲,邊吃喝美食,邊觀賞電影。因為是新的購物廣場,環境優美,電影票價現在也有不錯的折扣,所以朋友極力推薦。

聽了好友推薦後,心裡有點心動。想想上次去看一輪電影也已經不記得是何時何地何片;這電影院設備那麼酷,剛好又是人氣大片,也有點想帶兒子去開開眼界騷包騷包,所以就告訴他們阿姨的推薦,問問他們也想不想去。
原本以為他們會歡呼連連,俸我為史上最棒的媽媽,大兒子停了一秒冷靜的說:
"媽媽,我已經下載電影在我的電腦上了,是大陸的,他們比美國還快上映,有中文字幕,我們可以順便練習看中文。在家裡看,什麼都可以吃啊,要暫停隨時都可以。我會把我的電腦接到大電視上大家一起看,妳要看嗎?週末找個時間,我們可以一起看,好不好?"

嘴上爽朗地答應了兒子貼心的安排,心裡非常感慨。
先生和我從來就不信華人 "窮養兒子/富養女兒" 的那一套。
相反的,兒子們生下來就住在高爾夫球場社區裡的 4000+ sqft 大的房子,進出乘坐德國黑頭車,每天練彈的是名琴,社交認識的比比皆是上等階層人士,每年出國旅遊住五星級渡假村。週末一有時間,一家子就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不然就是去逛逛百萬豪宅的 open house 過過乾癮。也蠻常一家大小帶去高級餐廳嚐鮮,開個一兩小時車去吃個高評價與價位不菲的餐館在我們家來說其實是蠻稀鬆平常的事。


可是儘管這樣,兒子卻反而非常了解這所有的身外之物是父母辛苦賺取得到的,更是神賞賜的恩典。他們只是很剛好很幸運的能夠間接地去享用這些東西和服務,而並非他們所有。他們很清楚知道,假使他們自己沒努力上進地去爭取他們自己的未來,現在他們所看到的所有也只是他們昨日的一場夢而已。

錢雖然是屬於俗世上衡量成功的其中一把尺,錢,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而一有了錢,要懂得不被錢或任何物品牽涉絆倒,更要知道要怎樣不被旁人或物質誘惑左右並且超越。

前陣子五年級的二兒子班上同學流行打線上遊戲,Minecraft, Fortnight, Roblox, Apex Legends, 等等。

朋友們想要兒子也一塊參與,兒子卻直接了當的拒絕了。

他回家告訴我當時和同學的對話:

"他們問我:有沒有 Xbox? 
沒有。
有沒有 PlayStation? 
也沒有。
有 Nintendo Switch 嗎?
沒有。
有 iPad 嗎?
壞了。
你有自己的電話嗎?
沒有。
有自己的電腦嗎?
也沒有。
你們家有電視嗎?
沒有 PlayStation, 有個電視有啥用?"  他反問他們。
 
我越聽越想笑,但突然之間有點驚覺到他是否會有同儕壓力,我反問他:

"噢~ 你會覺得自己很可憐嗎?"

"哈哈!不會呀!"

"他們會不會覺得你很可憐?"

"我不知道。"

"嘿~如果他們覺得你很真的很可憐那就再好不過了,那樣你就可以大方地跟他們說:歡迎大家募捐給我呦!"

二兒子捧腹大笑!

錢,要知道花在什麼東西上是值得的,花在什麼東西上是不值得不必要的。

從小就從來沒幫他們 impulse buy 或者是給他們買過任何自動販賣機裡面的玩意兒。

但是我卻會讓他們了解自動販賣機這種生意是怎麼來的,貨是哪裡批的,販賣機為何放哪裡,價格怎樣定的,利潤率是啥,等等。隨便到哪裡看到任何商業品牌,就會以他們能懂得的辭彙分析經營理念和商業風格給他們聽。

所以兒子也在 7、8 歲時就非常了解批發和零售的區別在哪,也慢慢懂得國際貿易市場的一些皮毛。

他們也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爸爸媽媽寧願花個 $100 買個實用耐用而且最好也能通用的物品,也不會隨便花在只能吸引他們 10 分鐘的 $1 的東西上面。

他們也同時發現只要好好去計劃和研究,有時忍耐一下,接下來會有更多更好的等著他們。

自從 4 、5 歲起,讓孩子們也開始一同參與規劃家庭自助旅遊。一直到現在 11、12 歲,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讓他們找景點 (好玩又有教育歷史性質的) ,計劃路線 (要最近最方便的), 打理行李 (自己的隨身衣物,全家的物品食物等等), 定旅館 (要最便宜的但設備最好的)。他們也因此很清楚因季節地點旅館而有的價錢差異而更能運用管理錢。爸爸只負責開車,媽媽我只負責付錢,其餘就享受讓兒子一路當導遊介紹。

神眷顧我們夫妻倆有了三個寶貝兒子。有同性別孩子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制衣費的確省了很多。

小兒子才剛滿四歲,前陣子用還非常娃娃音的腔聲問我:

"媽媽,我長高一點要穿誰的衣服?"

"二哥的。"

"哦。我再長高一點要穿誰的衣服?"

"大哥的。"

"那我再長高要穿誰的衣服?"

"爸爸的。"

"那我長的比爸爸還要高要穿誰的衣服?"

當時我還需要很努力去憋著笑正經地回他:

"到那時候啊,你就會有自己的新衣服了呀!"

聽完我搞笑的答覆,小兒子粉嫩的小臉蛋嶄露出滿意的笑容。

我很清楚,他滿心期待的不是那最後有新衣的時刻,而是能夠一步步能像哥哥爸爸一樣長高高,光榮地繼承到他們尺寸的衣服。

(突然發現可憐的老么,怎麼連內褲都是二手的?!)

我也滿心期望他也能夠跟哥哥們一樣,能夠了解如何對物質與靈性上取得平衡和得捨的正面態度。希望他也能辨認什麼是隨便想要和絕對需求。而且希望他能把這些所學的金錢認知能夠有智慧的來輔助他將來一生的選擇。

Comments